【对话】教育部信息科技课标专家组组长熊璋:信息科技比重将加大,成为与语数英一样重要的学科 | 隽言教育

【栏目语】

教育,也许是门槛最低、也最高的话题。每个人都在教育之中,人人都能“指点江山”。家长们用自己相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培养孩子,但付出“代价”的却是孩子的人生,细思极恐。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我们只能兼听则明。因此,《隽言教育》推出“对话”子栏目,与优秀的校长、老师、专家们对话教育热点现象与值得探讨的“冰点”,请内行将“门道”深入浅出地解析为有价值、能参考的“热闹”。

当科技大佬马斯克被问:“AI时代你会给你的孩子什么建议?”他沉默了26秒艰难“挤”出一句:“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但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做出回答,才能立足于未来世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已然变革:更名为“信息科技”、新课标颁布,教学目标与要求发生变化。

AI(人工智能)时代将有什么样的教育?信息社会的人需要哪些能力?近日,羊城晚报《隽言教育》独家专访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熊璋,探讨AI对教育的冲击。

AI冲击知识传递型教育 扭转功利化倾向

隽言:AI来了虽然引发全球热议:人会被取代吗?哪些职业会消失?但对于基础教育及家长们更像“远方的哭声”,“眼前的焦虑”还是鸡娃、刷题、考高分。AI对教育的冲击究竟有多大、多急迫?

熊璋:在知识储备、运算能力方面,人脑完全不可能跟电脑抗衡。反“刷题式”教育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需求。

试想未来每个人都有人工智能助理,记忆性的知识一查便知,人的能力区别在于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去创新。人工智能的问世,让学问、知识传递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人工智能冲击全球知识传递型的教育。试想一个国家的公民只会刷题、应试,而不会利用知识创新创造,国力能强大吗?

所以,虽然人类历史一直重视教育,但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倒逼教育必须改变。我们看到,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有新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编程≠信息科技

隽言:AI时代来临,每个孩子都得会编程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改名为“信息科技”,蕴含了哪些变化?

熊璋:会不会编程或操作某个软件,那是技术课程,而不是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和非科学课程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关注人的成长,而不是一个人会不会一个具体的技术。

信息社会对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有三个层次: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从“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代表这三方面的要求都有变化。

信息社会前,正确价值观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团结等,但现在信息科技促进生活幸福、促进生活品质提高,也是价值观的一部分。

必备品格在信息社会中,还包括传递正确信息,不传播错误信息。

关键能力分为三个层次: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适应力是最低标准,即社会发展的时候我们能否适应它;在社会发展中能胜任工作,是中级标准;最高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能创造性地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人类幸福、社会发展、经济繁荣。

所以,信息科技课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

培养维度: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隽言: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2022年教育部出台了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您作为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给我们解释一下,在新课标中规定了哪些维度去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及综合发展?

熊璋:新课标除了要求中小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还需要在四个维度有提升。

一是信息意识。能判断信息的真假、信息价值的高低、不能把垃圾信息当宝,不能传递错误和垃圾信息,不是任何信息都要转发、扩散,而要传递正确、价值高的信息。比如学生遇到任何问题,会搜索相关信息,知道前人的方法,几个同学完成团队作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纽带就是信息,要会保障信息的真实性、积极性、正确性、准确性。

二是计算思维。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任何问题,会选择最优方案,以最高效率、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开销、做最多的事情。会抽象把问题变为用数学方法描述,有逻辑地形成模型和算法,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比如从家到机场,公交、地铁、打车、机场大巴等方式,如何根据自己的价格和时间等需求,选择去到机场的方式,甚至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组合。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的思维,但像计算机,人有这样的思维,有没有计算机,解决问题都是效率高的。

三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有没有资料、资源、工具、平台帮忙解决,在数字世界中多少知识可以调取、用上,而不是自己吭哧吭哧从头开始。

四是信息社会责任。在信息社会中应有怎样的责任观,怎样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统一,促进团队的团结和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做伤害社会的事情。

与过去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相比,信息科技最大的不同是希望小朋友通过这样的学习,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发现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实现跨学科的进步。

衡量标准:是否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高效

隽言:人类的教育从来都是跟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当今科技进步的速度前所未有,我们的科学课程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熊璋:在很近的将来,信息科技课程还会增加比重。它对社会太重要了,就是一个像语数英那样的基础学科,某种意义还更为重要。未来信息科技必然需要更多、更专业的老师。

信息科技必然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信息科技让学生会获取和利用信息,计算思维、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其他学科学习也需要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所以,信息科技课程的一大衡量标准,就是有没有让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提升、更高效。

隽言:对于比较慢感受到教育变化、却又面临信息社会的家长们来说,需要怎样改变自己的教育观?

熊璋: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当然有难度、需要时间,但聪明的家长从现在开始应关注小孩的全面发展,而不要只关注分数。从传统认知教育、知识传递、应试教育上,转换到科学教育、素质教育上来。

文|记者 蒋隽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