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墓首批竹简文物有望明年展出 涵盖若干重要经书典籍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5200余枚简牍,里面有《论语》《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的古代典籍失传版本或较早版本,这些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可以与大众见面呢?近日,历史学博士、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局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明瀚携新书《吉金海昏: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受邀登上南昌市图书馆“豫章讲坛”,畅谈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彭明瀚透露,“也许在明年,我们会展出一部分修复完成的竹简。”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除资料图片外)

彭明瀚亮相“豫章讲坛”

“孔子衣镜”出土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复制品。(资料图片)

●海昏侯墓《诗经》的竹简有1000多枚

作为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5000多枚竹木简牍,当年被考古人员发现时,因其年代久远、外形形似“泥土”,差点要将这些海昏侯墓中价值最高的文物直接当淤泥清理。

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今年9月被编进了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教材,因为它是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版本。在“豫章讲坛”上,彭明瀚告诉读者,海昏侯墓的竹简文物,目前登记号已经达到5279枚,每一枚竹简上都有20多个字。他认为,在这些出土的珍贵的海昏侯墓竹简里,虽然大家现在关心和聚焦的是《论语》,“但价值最高的其实是《诗经》,因为《诗经》的竹简量很大,有1000多枚”。

目前《诗经》的竹简还在修复中,虽然上面沾了很多污泥,但竹简保存得还不错,“整体来说,这批《诗经》竹简内容很好、质量也很好,上面的字抄写得很工整,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西汉竹简书写最规范的一批。”彭明瀚表示,也因为这些竹简出自刘贺墓中,“它的价值更不一样,因为这是当年皇室成员读书的本子,相当于是当时的主流(正本)版本”。

同时,刘贺所处的时代是西汉中后期,他去世后没多久,《论语》《诗经》等典籍均被统一进行了改动,有删减也可能有增加,改动后的版本就是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经书版本。彭明瀚表示,“但刘贺这套《诗经》竹简,所记载的应该是最接近那次改动经书活动之前的文献原貌,所以它的价值是巨大的”。

●首批亮相的竹简文物将涵盖若干重要经书典籍

文物修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海昏侯墓2015年被打开以后,就开始组建了国家级团队,在这10年间专业人员一直进行着艰巨的文物修复工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里所能看到的那些精美文物以及后续文物不断上新,就是幕后专家们努力修复的成果。目前,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里展出的竹简均为复制品,因为真正的竹简文物仍在紧张修复中。

彭明瀚表示,尤其是外界极其关注的竹简、漆器,这些最能代表海昏侯墓文化价值的文物,修复和保护的难度相当大,周期也很长,未来还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不断地进行修复。活动现场,彭明瀚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们明年即将完成修复第一批竹简,是在每一个典籍品种里挑选了一部分进行前期的优先修复。届时展出,会有若干重要的经书典籍同时与大家见面”。

●原来镇馆之宝“孔子衣镜”是两件套文物

彭明瀚的新书《吉金海昏: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通过大量精美的文物图片和专业的文字描述,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刘贺墓出土青铜器的类型、组合方式、工艺功能等,以及对编钟、青铜镜、青铜灯、青铜镇、青铜熏炉等的专题研究,为专家、学者、历史爱好者研究汉武盛世至昭宣中兴这一重要历史时段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用制度、埋葬礼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

海昏侯墓共出土青铜器5000多件(套),其中画有孔子及弟子画像的长方形青铜镜——“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上面绘有最早孔子像,是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孔子衣镜”出土于海昏侯刘贺墓的主椁室内。衣镜集镜体、镜背、镜掩(镜盖)、镜架与图文为一体。衣镜上的孔子以布衣形象示人,同时有5位弟子形象也极具个性。但依据“孔子衣镜”披露的时间,学界认为这一时期的孔子代表性弟子应该有7位,那另两位弟子又在哪呢?

在《吉金海昏:刘贺墓园出土青铜器》一书的“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篇章里,透露刘贺墓青铜镜伴出衣镜铭漆绘屏风,上面有文字称此镜为衣镜。该屏风因正好在盗洞边,残损严重,但万幸的是《衣镜铭》这一部分保存基本完整。屏风正面上方漆书《衣镜铭》,下方漆绘钟子期听琴图,背后绘写的则是孔子另外的两个徒弟曾子、子张的画像和生平小传。彭明瀚表示,“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和漆屏风,实际上是一套文物中的两件。“只是漆屏风仍在修复过程中,尚没有完全拼合起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