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奔走在救助与放归之间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工作人员对蓑羽鹤进行手术救助。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倩

“在我们救护中心,有时真的能感受到万物守恒这四个字。每逢我们开心地放归几只动物后,往回走的途中或者第二天总会迎来几只新的受伤动物。”李晓云回想到前一天刚开心地放归了赤麻鸭,今天就收到救护信息,于是对记者感慨道。

她又打开手机,双指放大图片,仔细查看新接收需救护动物的受伤细节。“是只蓑羽鹤,一种可以飞越珠穆朗玛峰的鸟。距离我们这儿20公里,不算远,赶紧去看一下它的伤势。”

与死神竞速,蓑羽鹤得以“再生”

“又是蓑羽鹤。”听到要救护的对象,勾起坐在车后排的高雨婷几年前的回忆。“那时协会刚起步,条件没那么好。我们合力救助了一只小蓑羽鹤,大家都拿它当宝贝,全天轮值照顾。等它终于长到4个拳头大时,它的腿又站不起来了。那时我们‘团建活动’就是抓蚂蚱,想尽办法给杂食的小蓑羽鹤提供丰富的食源。只可惜,最后它还是没能挺过来。长腿水鸟类的救助难度很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高雨婷仍充满遗憾。

高雨婷和李晓云都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的自然保护协会成员。虽都是年轻的女孩儿,但在附近群众眼中,她们是拯救野生动物于各种危难的“妙手神医”。

“但我们也会遇上难以抢救过来的生命。”李晓云说。随后,一行人驱车赶到了喀拉通克镇水源地附近,从一处偏僻的小木屋里接到了这只受伤的蓑羽鹤。

“为什么要拿毛巾蒙着蓑羽鹤的头?”李晓云告诉记者,“蒙上救助动物的眼睛,是为了减少它的恐惧,降低或避免动物应激反应造成的二次受伤,这是影响后续救助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蓑羽鹤被送达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立刻拍片检查。电脑前,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创始人初雯雯也加入了这场紧急救治。“骨头多处断裂,并且已扎出来了,应该处于比较严重的感染状态。”她一边查看CT,一边跟即将做手术的几位同事分析道。

“准备手术吧,不能等了。它现在极度消瘦,而且感染太严重了,断裂的骨头再扎出来,造成二次受伤,后续手术更难。”查看伤情后,主刀医生李晓云说道。

手术灯亮起,两名工作人员将一只蓑羽鹤小心翼翼地放在手术台上,站在另一边的高雨婷早已在仪器旁就位,立即给小家伙儿上了麻醉,一刻不敢耽误。

剪开它被断骨扎破的一些破碎羽毛,李晓云看到了多处感染化脓的部位,随后紧张地开始了一系列伤口处理。不觉间几十分钟过去,已有一些伤口处理好,正在缝合,仪器显示器上的数字却突然逼近零,蓑羽鹤的呼吸逐渐弱下来。

仪器不时传来的警报声,冲击着手术参与者的神经。大家眼眶已湿润,但并没有停止手上动作。蓑羽鹤呼吸微弱快没有时,记者见到一旁用手机记录手术过程的初雯雯,默默走出了手术室。这与平时大小场合里从容自信的她有所不同。

“这就是我成为不了优秀野生动物医生的原因。这么多年,我还是没办法看淡被救助动物的生死,看到它们没能被救回,我会很懦弱。”初雯雯说。

李晓云眼神中闪过一瞬间的内疚和失落。但她却没有因为呼吸机的警报声而停止手术:“它没呼吸了,但我们还是把伤口缝合好吧,都进行一半了。”

大家继续着各自的工作,从未有过的安静弥漫在手术室。就在李晓云又操作了20多分钟后,呼吸机再次传来“滴”的提示音。“又有呼吸了,它还有反应,还活着,快!”高雨婷激动地说。

一室的宁静被打破。李晓云缝合的针更加严密细致,速度也更快,初雯雯听到消息,再次带好手套,准备给蓑羽鹤注射生理盐水……

记者目睹了一场他们每日随时可能会遇到的手术,几个小时却似一个世纪。不觉中,口罩也被眼泪粘上印迹。术后,大家摘下口罩,如释重负地笑了。就这样,一只蓑羽鹤在这些赤诚的年轻人手中,再次被赋予了“生”的权利。

定制野化方案,“人教版”草原雕重返天空

“每一次救助,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考试。拯救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复杂,我们作为救护人员,会遇到各种始料未及的情况,需要判断被救助动物的伤势、抢救标准和紧急程度,与宠物医院大家能仔细讨论比对方案的情况完全不同。对野生动物来说,能活着,就是唯一标准。”李晓云庆幸自己在蓑羽鹤手术过程中没放弃。

手术结束意味着康复和放归训练将开始。为让救助的野生动物重回自然怀抱,几年来,他们遇到过各种棘手情况,做出了不同尝试。对野生动物来说,从获救到自由,从不是一蹴而就。

你见过不向往天空和草原的草原雕吗?记者在救助中心就见到了这样一只草原雕。在中心的“鸟舍”,有一只名叫“四狗”的草原雕,被中心接收时呈现严重的“印痕行为”——即动物在孵化或出生后不久,对周围环境中第一个移动的物体产生的一种跟随行为。这种行为在动物的学习和生存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动物最初跟随的不是它的母亲,而是人类呢?

“因为‘四狗’从小在工地上被人养大,所以跟人非常亲近,有着明显‘印痕行为’,成为了一只‘人教版’的草原雕。表面的创伤可以通过手术医治,但心理问题短时间内很难纠正。”高雨婷说。

要将“四狗”从“人教版”纠正到“放归版”,团队为它定制了个性化的野化方案,来改变它亲人的性格。李晓云解释道:“我们给‘四狗’佩戴定位项圈,以GPS定位的辅助方式帮助‘四狗’适应野外捕食,观察它是否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活动。我们像扮演着临时‘父母’的角色,在它难以太快适应自然的时候去接济他,帮它平稳过渡。等它‘翅膀硬’了,可以成为习性独立的猛禽,能在野外捕食生存时,它可能就不会再回来,我们就可以彻底放手。”

在救护中心,有失去野性的动物在努力练成生存技能,也有受重伤的野生动物,即便身体残缺,依然捕食能力满格。

“你看这只小赤狐,刚救回来时情况很严重,手术时根据情况不得以被截肢了。尽管这样,但它恢复能力非常强,预计很快就可重返野外,别看它四肢不健全,却具备了很强的生存技能。” 协会成员茹克娅·阿不力米提向记者介绍,目前,小赤狐已通过各项考核,野外捕食出手依旧迅猛,抓兔子、捕老鼠都不在话下,生存技能很强。

在野外,还有不少受过重伤的野生动物也能够生存得很好。在大自然里,适者生存从不是一句空话。

放归是救护工作的最终目标

野生动物的求生意志不禁令人叹服。经过手术成功被救回的蓑羽鹤和小赤狐会被放到中心的“鸟舍”和“兽舍”进行康复训练,如能达到放归条件,会进行野外放归。放归是救护中心的最终目标。

虽然初雯雯是作为“河狸公主”被人们熟知的,但近年来,救护中心救助收容的物种却非常丰富。初雯雯与团队伙伴们发起的“河狸方舟”公益项目,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让这座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成为很多物种重回自然的医院兼疗养院。

如果能等到一只动物通过手术、康复、训练直至达到野外放归标准,那对李晓云和她的同事们来说,无疑是幸福的等待。过程虽然辛苦,但却值得。

每当放归时,协会成员们会约定一起去。“放归时的情绪也是矛盾的、复杂的。有些鸟类需要3个月的康复和训练,有些鸟需要半年,有些鸟甚至会需要一年,各种因素下,你会很长时间跟它们在一起,待久了自然就会有感情,肯定不舍,偶尔在一瞬间会有把它们留在身边照顾是不是也不错的想法。但当它们真能遨游天空、在草原奔跑时,心里又会油然而生一种对自己的佩服。在放归时,有片刻的不舍,然后酝酿好心情,放下不舍,目送它们离开,祝福它们拥有健康自由的未来。”李晓云告诉记者,放归始终是他们救助的最终目标,这点从未动摇。

在富蕴县,这群日复一日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年轻人,还有另一个名字“河狸军团”。他们的故事,从保护河狸开始,到守护越来越多的野生物种,从河狸舍到兽舍、鸟舍,越来越多群众把救助的希望寄托到他们身上。

年轻人的思路从来不拘泥于当下。如今,在河狸舍里,有一只网红鸭。原本一只被救助的小河狸成天郁郁寡欢,协会成员们就找来一只温暖体贴的治愈鸭,每天陪伴着河狸生活,慢慢地河狸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两只动物每天共处一室,相处十分融洽。

为了让更多人加入野生动物保护队伍,他们把日常的救助故事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社交平台,广受网友的点赞和好评。这些短视频,承载着这群小伙伴们经年累月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坚持,也将新一代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故事传播出去。

在与李晓云聊天中,记者感受着她对这份工作的热忱。“尽管会有不断重复的琐碎工作,但在我看来,野生动物保护是一项在所有人面前都平等的工作。无论你是什么学校、专业毕业,来自哪个城市,来到这里,我们每天可能都做着差不多的工作,平等地给每一个动物喂食、打扫圈舍等,这是与分工明确的现代城市工作截然不同的,但我们甘之如饴。”

“蓑羽鹤站起来了。” 就在手术几天后,茹克娅·阿不力米提第一时间跟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是的,在阿勒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大自然不会辜负每一份默默的坚守。

Tags: